全本书屋

第十一章 遍地流民 战在即(第1/2页)

“其实冀州乱象早在桓帝时就有了,不过那时豪强还尚有收敛。”

“当今陛下登基,卖官鬻爵,土豪纷纷买官,一发不可收拾。”

“以往县君盯着,想吞占农人的土地至少得寻个由头。可买官后衙门上下都是豪族的人,那不就是土皇帝吗?”

嘲弄一笑,徐淳耸耸肩。

他转头望向王耀,无奈道:

“小人不知并州如何,但在冀州,世家为所欲为,如日中天。”

众将沉默,全都联想到王家,这么一比王诚还真是伟岸仁慈。

虽然王家也有千亩田地,在并州各地都有子弟当差,却从未豪夺百姓的东西。同样有坏的,但真不至于把平民往死路上逼。

跟冀州的世家放一块,不说雪白无暇,着实也算一股清流了。

“农奴愈来愈多,有田农夫也就越少。可农奴是不用缴税、不在册的,而朝廷每年的征税却是额定的。”

话音落下,众人面面相觑。

此话说的明白,农奴越多,农夫的压力越大,因为他们要负担农奴不缴的那份。

如此下去,就算豪强不使手段,农夫迫于生存也只能为奴,亲手献上祖宗的田地。因为做奴起码能苟延残喘,做那自由农人,税款能直接将人压死!

“且不谈这个,我观亭长好似极为熟悉赵云,可否与我们说说此人?”

氛围有些僵沉,王耀不大喜欢,他轻甩马鞭,转移了话题。

听见赵云二字,众将来了精

神。

就连从始至终一言未发的高顺,也朝徐淳望去。一行人都很好奇,不知赵云是何方神圣,能让主家如此挂怀。

“子龙啊,是我们真定的骄傲!”

谈及赵云,徐淳表情顿时精彩起来。他与有荣焉,清了清嗓子,昂首挺胸。

“子龙自幼习武,一手长枪极为精通。他十五岁起就常常独自上山,每次归来必有所获,不为猛虎便是野豹。”

“自打二十岁枪法更加凌厉,偶尔传来哪有贼窝,他一人提着大枪就去了。”

“前年刀匪横行,那伙贼人原是渤海的精兵,不知何缘由落草,为祸一方。子龙孤身讨贼,乡里都怕他出事,自发拿着刀枪去助他。不想贼人尽死……”

“子龙却毫发无伤。”

啧啧称奇,徐淳顿了顿,他看着颇为惊讶的众人,挑动眉头。

“亭里派人去清点,才知晓他一人杀了五十多个训练有素的贼人!当时整个县为之震动,县君都遣人来过问。”

一席话娓娓道出,王耀颔首,不愧是常山赵子龙,当真一员虎将。

若没碰到且罢,眼下行军巧遇,岂有不收之理?史上其鞠躬尽瘁,始终不得重用,即便如此依旧任劳任怨。

攻克成都后,刘备欲将良田美宅赏赐部下,只有赵云劝谏将宅田还给百姓。刘备执意伐吴时,诸葛亮一言不发,也惟有赵云不惧被主公厌恶,刚硬直谏。

如此虎臣,王耀甚爱之。

—————

一路疾行,部队于戌时扎营。

次日,正午抵达真定县。

踏入县辖范围,一股破败荒凉的景象迎面而来。沿途作物与井径无异,长势大好,可路旁道边总能见到流民。

这些衣衫褴褛的可怜人,杵着拐棍三五成群,佝偻着腰背,往西边而去。

瘦骨嶙峋已然不能形容,骨瘦如柴要更加贴切。

他们端着空荡荡的碗,就这么一点一点的挪动双腿,摇摇晃晃……

仿佛一阵风儿就能吹倒。

“黄巾暴起不过月余,何至于此?”

王耀眉头紧皱,纵使他两世为人,这般场景倒还是第一次见。

“冀州百姓本身就苦。”

“家无余粮,太平时每日做工,才勉强敷着过活。眼下冀地到处都是贼人,百姓有出无进,坚持一月……”

“已甚为不易。”

摇头叹息,徐淳担忧道:“中山国已经失了,巨鹿的乱贼也蠢蠢欲动,只怕哪日来袭常山,我们可怎么抵挡啊!”

王耀默然,深吸一口气没再说话。

看着路边眼中一片死寂的流民,一干将领握紧武器,心中都不是滋味。

……

下午,部队开进大徊乡。

环境更加恶劣起来。

这里临近国治边境,乡道上挤满了饥瘦流

小说推荐:【抖音中文网】【读趣阁】【泡书吧】《文豪1978》《赛博朋克:2075》《重开吧!蜘蛛侠!》《神话版三国》《奥特曼:原来这边是简单模式》《落崖三载后》《游戏搞到一个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春枝缠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我家娘子太体贴大唐小说家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谍海无名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明末:边军不退最狂上门女婿大明风流玄天宗修行记事朕,剩者为王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继兄不善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带着美女闯三国倒拔三国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我在水浒做奸商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我在异世界召唤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清末土司王朕,乃万岁!大宋小农民